【下里巴人什么意思】“下里巴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古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用来比喻通俗、大众化的艺术或文化作品。这个词语常与“阳春白雪”相对,用来形容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对比。
一、总结
“下里巴人”最初是楚地的民间歌曲名称,后引申为通俗、接地气的文化形式。它与“阳春白雪”形成鲜明对比,分别代表高雅艺术和大众艺术。在现代语境中,“下里巴人”多用于形容贴近群众、易于理解的艺术表现方式。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原指楚地民间歌曲,现多指通俗、大众化的艺术形式 |
出处 | 出自《文选·宋玉对楚王问》 |
典故 | 楚王问宋玉:“先生其有以对乎?”宋玉答:“有之。……下里巴人,国中之民,皆能歌之。” |
比喻意义 | 与“阳春白雪”相对,代表通俗、接地气的艺术风格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贴近生活、易被大众接受的艺术或文化作品 |
感情色彩 | 中性偏褒义,强调亲民、大众化 |
常见搭配 | “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风格” |
三、延伸说明
“下里巴人”虽然听起来似乎带有贬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它更多是一种对大众文化的肯定。正如“阳春白雪”代表高雅艺术一样,“下里巴人”则体现了艺术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两者并存,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
在当代社会,“下里巴人”也被广泛应用于影视、音乐、文学等领域,用来形容那些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共鸣的作品。例如,一部讲述普通百姓生活的电视剧,就可以被称为“下里巴人风格”。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下里巴人”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艺术不应只属于少数人,而应服务于大众,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