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是什么意思】“七擒孟获”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时的一段著名历史事件。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讲述了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叛乱时,多次擒获当地首领孟获,并最终使其心服口服的故事。
一、
“七擒孟获”原指诸葛亮七次俘虏南中首领孟获,最终通过智慧与仁德感化了他,使他归顺蜀汉。这一事件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耐心以及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虽然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七擒七纵”的具体次数存在争议,但“七擒孟获”已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成语,用来形容以智取胜、以德服人、不轻易放弃的策略精神。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七擒孟获 |
出处 | 《三国志》、《三国演义》 |
涉及人物 | 诸葛亮、孟获 |
背景 | 三国时期,蜀汉南中地区发生叛乱 |
故事内容 | 诸葛亮七次擒获南中首领孟获,最终使其归顺 |
原因 | 孟获反叛蜀汉,不服从中央政权 |
过程 | 诸葛亮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次擒获后释放 |
结果 | 孟获心服口服,归顺蜀汉,南中稳定 |
含义 | 表示用智慧和仁德征服敌人,体现战略智慧 |
文化意义 | 成为中华文化中“以德服人”的典范 |
三、补充说明
“七擒孟获”虽多见于《三国演义》,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未明确记载“七次”,而是提到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这种说法可能经过文学加工,但其背后反映的是诸葛亮治军有方、善于用人、注重民心的治国理念。
在现代,“七擒孟获”常被引申为一种灵活、持久、智慧的处理问题方式,强调通过理解与沟通解决问题,而非单纯依靠武力。
如需进一步探讨“七擒孟获”的历史真实性或文化影响,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