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藤长什么样子】大黄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被称为“红藤”或“鸡血藤”,在民间常用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它不仅具有药用价值,外观上也有一定的辨识特征。下面将从植物形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大黄藤为豆科植物,属于木质藤本植物,常见于中国南方地区,如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其茎干呈灰褐色,表面有纵向的沟纹,质地坚硬。叶子为羽状复叶,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颜色深绿。花小而多,呈淡黄色或白色,通常成簇开放。果实为荚果,成熟后呈棕色,内含数粒种子。
大黄藤的根和茎是主要的药用部分,通常在秋季采挖,洗净后晒干使用。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调经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等症状。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描述 |
植物名称 | 大黄藤(又名:红藤、鸡血藤) |
科属 | 豆科(Fabaceae) |
植物类型 | 木质藤本植物 |
茎干特征 | 灰褐色,有纵向沟纹,质地坚硬 |
叶片形状 | 羽状复叶,叶片卵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 |
叶片颜色 | 深绿色 |
花朵特征 | 小而多,淡黄色或白色,成簇开放 |
果实类型 | 荚果,成熟后呈棕色,内含数粒种子 |
生长环境 | 常见于中国南方地区,如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
采收时间 | 秋季采挖根和茎 |
药用部位 | 根和茎 |
性味归经 | 苦、寒;归心、肝、脾经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调经 |
临床应用 | 咽喉肿痛、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等 |
以上内容对大黄藤的基本形态和药用特性进行了简要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常见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