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什么】“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一句中国民间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在做某件事时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失去了更多,甚至造成了双重损失。这个成语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典故,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成语来源与含义
“赔了夫人又折兵”最早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讲述的是东吴孙权为了夺取荆州,设计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企图通过婚姻控制刘备。然而,刘备并不受其摆布,反而借机离开东吴,并带走了孙尚香。结果,东吴不仅失去了孙尚香,还损失了一员大将——周瑜(虽非直接战死,但此典故常被引申为“折兵”)。因此,这一事件被后人总结为“赔了夫人又折兵”。
该成语比喻在计划中既失去了重要的资源(如“夫人”),又遭遇了失败或损失(如“折兵”),即“两头落空”。
二、常见用法与适用场景
使用场景 | 举例说明 |
商业决策失误 | 某公司为了扩大市场,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结果市场反应冷淡,不仅没赚到钱,还亏本 |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 朋友之间因为误会而断交,不仅失去了友情,还可能引发矛盾 |
政治策略失败 | 国家间因外交失误导致关系恶化,不仅未能达成合作目标,还失去盟友 |
三、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
人物/事件 | 简要介绍 |
孙权 | 东吴国主,试图通过联姻控制刘备 |
刘备 | 蜀汉开国皇帝,巧妙摆脱东吴的控制 |
周瑜 | 东吴名将,虽未战死,但因计谋失败而失去战略优势 |
孙尚香 | 孙权的妹妹,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
四、总结
“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一个极具警示意义的成语,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时要全面考虑风险与收益,避免因一时冲动或错误判断而导致更大的损失。它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和政治,也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商业和人际关系中。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赔了夫人又折兵 |
出处 | 《三国演义》 |
含义 | 指计划失败,不仅没有获得利益,反而造成双重损失 |
典型例子 | 东吴与蜀汉的政治婚姻失败 |
适用场景 | 商业、人际、政治等决策失误 |
警示意义 | 提醒人们谨慎决策,避免两败俱伤 |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不妨多思考、多准备,尽量做到“稳中求胜”,避免“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