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尽子规啼子规指什么鸟】“杨花落尽子规啼”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句诗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其中“子规”是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那么,“子规”到底指的是哪种鸟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答案。
一、诗歌背景简介
李白在得知好友王昌龄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后,写下了这首寄托思念与哀愁的诗。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杨花落尽子规啼”正是诗中的第一句,描绘了春日即将结束、杜鹃鸟啼叫的场景。
二、“子规”是什么鸟?
“子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通常指的是杜鹃鸟,也称布谷鸟或蜀魄。它是一种鸣声凄厉、常在春夏之交鸣叫的鸟类。
子规的特点:
- 外形:羽毛多为暗褐色,嘴短而弯曲。
- 叫声:声音清脆、哀婉,常被用来表达忧伤、离别之情。
- 习性:多栖息于山林、竹林中,喜欢在清晨和黄昏鸣叫。
- 文化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规常与思乡、离别、哀愁联系在一起。
三、为何用“子规”入诗?
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李白借助“子规”的鸣叫,渲染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暗示着朋友的远行与自己的惆怅。同时,子规的啼声也象征着春天的逝去,带有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意味。
四、总结与对比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子规含义 | 杜鹃鸟,又名布谷鸟、蜀魄 |
子规特征 | 外形暗褐,叫声哀婉,栖息山林 |
文化象征 | 思念、离别、哀愁、春尽 |
诗句作用 | 渲染氛围,表达情感,暗示时光流逝 |
五、结语
“子规”作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属性,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杨花落尽子规啼”这一句中,它不仅是季节变化的标志,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理解“子规”的真实所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诗的意境与情感。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古诗中的意象,欢迎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