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宁则鸣】“道不宁则鸣”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原句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指世间万物若遭遇不平,便会发出声音、表达诉求。后人将其引申为:当社会、人生或思想处于不安定、不公的状态时,人们会通过言论、行动等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寻求改变与平衡。
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也反映了对社会正义与个人责任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中,“道不宁则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应勇于发声,推动社会进步。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韩愈《送孟东野序》 |
原文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含义 | 当事物处于不平、不稳状态时,会发出声音,表达不满或诉求 |
引申义 | 社会、人生或思想出现不公时,人们会通过言论或行动发声 |
文化背景 | 古代文人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社会责任感 |
现代意义 | 在不公面前,应敢于发声,推动社会公正与进步 |
代表人物 | 韩愈、孟子等儒家知识分子 |
相关思想 |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
应用场景 | 社会抗议、舆论监督、学术批判、艺术表达等 |
结语:
“道不宁则鸣”不仅是古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当“道不宁”时,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公平与正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