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学识问答 >

不分伯仲的典故

2025-09-22 19:33:59

问题描述:

不分伯仲的典故,急!求解答,求不鸽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2 19:33:59

不分伯仲的典故】“不分伯仲”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人或两件事物在能力、水平或成就上非常接近,难以分出高下。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历史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一、典故来源

“不分伯仲”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文为:“晋楚战于邲,楚军败绩,楚庄王问其臣曰:‘吾闻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子重曰:‘君惠吊死,哀伤,而无怨于人。’楚庄王曰:‘此言虽善,然吾不能与晋争,不如退之。’于是退。”

但更准确的出处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提到的“亮与子龙俱至白帝,备甚喜,谓亮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亮对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不过,“不分伯仲”最常被引用的故事来自《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与周瑜的描写。虽然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两人直接较量,但在小说中,二人在赤壁之战中各展才华,互不相让,最终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伯仲之争”。

二、成语释义

- 伯仲:古代兄弟排行中的老大和老二,引申为高低、优劣。

- 不分伯仲:形容两者水平相当,难分高下。

三、使用场景

场景 示例
比赛或竞赛 两位选手表现都非常出色,几乎不分伯仲。
工作能力 两位同事的能力都很强,不分伯仲。
历史人物 诸葛亮与周瑜在才智上不分伯仲。

四、总结

“不分伯仲”不仅是一个表达能力相近的成语,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人对人才、实力的尊重与认可,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谦逊”与“比较”的双重精神。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这一成语都常被用来形容那些难以分出高下的竞争者或事物。

表格总结: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不分伯仲
出处 《左传》《三国志》《三国演义》
含义 形容两者水平相当,难分高下
使用场景 比赛、工作、历史人物等
文化意义 反映古人对才能的尊重与比较意识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