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伯仲的典故】“不分伯仲”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人或两件事物在能力、水平或成就上非常接近,难以分出高下。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历史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一、典故来源
“不分伯仲”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文为:“晋楚战于邲,楚军败绩,楚庄王问其臣曰:‘吾闻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子重曰:‘君惠吊死,哀伤,而无怨于人。’楚庄王曰:‘此言虽善,然吾不能与晋争,不如退之。’于是退。”
但更准确的出处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提到的“亮与子龙俱至白帝,备甚喜,谓亮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亮对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不过,“不分伯仲”最常被引用的故事来自《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与周瑜的描写。虽然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两人直接较量,但在小说中,二人在赤壁之战中各展才华,互不相让,最终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伯仲之争”。
二、成语释义
- 伯仲:古代兄弟排行中的老大和老二,引申为高低、优劣。
- 不分伯仲:形容两者水平相当,难分高下。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比赛或竞赛 | 两位选手表现都非常出色,几乎不分伯仲。 |
工作能力 | 两位同事的能力都很强,不分伯仲。 |
历史人物 | 诸葛亮与周瑜在才智上不分伯仲。 |
四、总结
“不分伯仲”不仅是一个表达能力相近的成语,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人对人才、实力的尊重与认可,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谦逊”与“比较”的双重精神。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这一成语都常被用来形容那些难以分出高下的竞争者或事物。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分伯仲 |
出处 | 《左传》《三国志》《三国演义》 |
含义 | 形容两者水平相当,难分高下 |
使用场景 | 比赛、工作、历史人物等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人对才能的尊重与比较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