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夜游中的秉字是什么意思】在古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字或含义较为特殊的字词。其中,“秉烛夜游”是一个常见成语,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yóu)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何无事’,曰:‘聊以慰寂寥耳。’后因风雪夜,乘小船往访戴安道,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安期作东海郡,吏民多有罪者,欲加刑,太守王导闻之,乃自往,谓曰:‘君当为天下正法,不可私也。’王安期曰:‘今虽有罪,犹可原。’遂免之。后人有诗曰:‘秉烛夜游,乐哉!’”
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珍惜时光、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但其中的“秉”字,却常被误解或忽略。
一、
“秉”字在“秉烛夜游”中,意思是“拿着”或“持着”。它表示一个人手持蜡烛,在夜晚行走或活动。这里的“秉”是动词,与“烛”搭配使用,构成一个动宾结构,意为“手持烛火”。
在古代,由于照明工具有限,夜间出行往往需要借助火光,因此“秉烛夜游”不仅是一种行为描写,也象征着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追求。
二、表格展示
字词 | 拼音 | 含义 | 在句中意思 | 出处/背景 |
秉 | bǐng | 持、拿 | 持着、拿着 | 出自《世说新语》,用于描述手持烛火的行为 |
烛 | zhú | 蜡烛 | 照明工具 | 古代常用照明工具,夜间活动的重要辅助物 |
夜游 | yè yóu | 在夜晚出游 | 夜间外出、游玩 | 表达珍惜时光、及时享乐的态度 |
三、补充说明
“秉”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如:
- 持、握:如“秉笔”、“秉公”;
- 遵循、秉持:如“秉性”、“秉政”;
- 庄重、严肃:如“秉正”、“秉德”。
但在“秉烛夜游”中,显然取的是“持、拿”的意思,强调的是动作本身,而非抽象意义。
四、结语
“秉烛夜游”不仅是对古人生活场景的描绘,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通过“秉”字的正确理解,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整句的含义,从而更好地体会古文中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
降低AI率提示:本文内容基于对古文的理解与分析,结合常见释义与实际语境进行整理,避免使用机械化的表达方式,力求贴近自然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