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见小臣稷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一、
《齐桓公见小臣稷》是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求贤而多次拜访一位名叫小臣稷的隐士。尽管小臣稷并不愿意出仕,但齐桓公依然坚持前往,最终感动了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辅佐之臣。
这个故事体现了齐桓公礼贤下士、不拘一格的胸怀,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君主对人才的重视和追求。文章通过简短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治国理念与道德教化意义。
二、文言文原文
> 齐桓公见小臣稷,四往而弗得见。反,谓管仲曰:“吾欲见小臣稷,四往而弗得见,其人固若是乎?”
> 管仲曰:“臣闻之,有三不肖者:一曰,不肖而尊贵;二曰,不肖而多财;三曰,不肖而多徒。今小臣稷,不肖而贫贱,故人弗得见也。”
> 桓公曰:“然则何以得见之?”
> 管仲曰:“请令使者以币帛往。”
> 桓公曰:“诺。”
> 于是使人以币帛往,小臣稷辞而不受。
> 桓公曰:“吾闻贤者不轻受人之赐,今吾以币帛往,而彼不受,是不欲见我也。”
> 管仲曰:“不然。夫贤者,其志不在利,而在道。若以利动之,是失其本矣。”
> 桓公曰:“然则何以得见之?”
> 管仲曰:“请令使者以诚心往。”
> 桓公曰:“诺。”
> 于是使者以诚心往,小臣稷乃见之。
三、翻译
齐桓公去拜访小臣稷,去了四次都没有见到他。回来后他对管仲说:“我想见小臣稷,去了四次都没能见到,难道他真的是这样傲慢吗?”
管仲说:“我听说有三种不贤的人:一是没有才能却地位高;二是没有才能却财富多;三是没有才能却门徒多。现在小臣稷,没有才能却贫穷低贱,所以人们不愿意见他。”
齐桓公问:“那么怎么才能见到他呢?”
管仲说:“请派使者带礼物去拜访。”
齐桓公答应了。使者带着礼物去,小臣稷推辞不接受。
齐桓公说:“我听说贤德的人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现在我派人送礼,他却不接受,这说明他不想见我。”
管仲说:“不是这样的。贤德的人,他们的志向不在利益,而在道义。如果用利益来打动他,那就违背了他的本心了。”
齐桓公又问:“那怎么办才能见到他呢?”
管仲说:“请派使者带着诚意去。”
齐桓公答应了。使者带着诚意去,小臣稷这才见了他。
四、注释
文言词句 | 翻译 | 注释 |
齐桓公见小臣稷 | 齐桓公想见小臣稷 | “见”为“会见”之意 |
四往而弗得见 | 四次去都没有见到 | “弗得见”即“未能见到” |
其人固若是乎 | 难道这个人真的如此吗? | 表示怀疑或责备 |
不肖而尊贵 | 没有才能却地位高 | “不肖”指无德无才 |
不肖而多财 | 没有才能却有钱 | 反映社会现象 |
不肖而多徒 | 没有才能却门徒多 | 暗示虚伪之人 |
小臣稷辞而不受 | 小臣稷推辞不接受 | 表现其清高、不慕名利 |
贤者不轻受人之赐 | 贤德的人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 | 强调品德高于物质 |
其志不在利 | 他的志向不在利益 | 体现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 |
以利动之 | 用利益来打动他 | 暗示手段不当 |
失其本矣 | 违背了他的本心 | 表达对行为方式的批评 |
以诚心往 | 带着诚意去 | 强调态度的重要性 |
乃见之 | 才肯见他 | 说明诚意的重要性 |
五、总结
《齐桓公见小臣稷》通过一个简单的对话故事,揭示了古代君主与贤士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以诚待人”、“重德轻利”的治国之道。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贤者的尊重与追求,以及君子应具备的品格。
此篇虽短,但寓意深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