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什么意思】“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一句出自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原句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诗描绘的是琵琶女在众人的呼唤下缓缓出场,手中抱着琵琶,脸上却用半边脸遮掩着,显得羞涩、含蓄。这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表现时带有神秘感、羞怯感或含蓄的态度。
“犹抱琵琶半遮面”原意是形容琵琶女在出场时害羞地用琵琶遮住半张脸。后引申为一种含蓄、羞涩、欲言又止的状态,常用于描述人物的心理状态或事物的朦胧美感。它不仅表达了外在的遮掩,也暗示了内在的情感和情绪。
表格解析: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引申意义 | 使用场景 |
犹抱琵琶半遮面 | 原指琵琶女出场时用琵琶遮住半张脸,显得羞涩 | 白居易《琵琶行》 | 含蓄、羞涩、欲言又止、朦胧美 | 描述人物心理、艺术作品意境、文学描写 |
犹抱 | 还是,仍旧 | —— | 表示动作的延续或持续 | —— |
琵琶 | 古代乐器,象征音乐与情感 | —— | 代表艺术、情感表达 | —— |
半遮面 | 遮住一半的脸 | —— | 表达隐藏、羞怯、神秘感 | —— |
写作建议(降低AI率):
为了使内容更贴近自然语言风格,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如“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画面感的”,或者“在古代文学中,这样的描写非常常见”。同时,避免使用过于生硬的结构,如“首先、其次、最后”等,改用更自然的过渡方式,如“再来看一下……”、“从另一个角度看……”。
总结:
“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它让我们看到,在中国文化中,含蓄与美感常常是并存的。无论是人还是物,有时候“不完全显露”反而能带来更深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