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是什么意思】“暮年”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描述人到了晚年、老年阶段。它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多用于诗词、文章中,表达对人生晚年的感慨与思考。以下是对“暮年”一词的详细解释和总结。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指人的晚年或老年阶段,通常指60岁以后的生活阶段。 |
来源 | 源自古代汉语,“暮”意为傍晚、晚期;“年”指年岁。合起来表示人生的后期阶段。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书面语、文学作品中,如古诗、散文、小说等。 |
情感色彩 | 带有感慨、沉思、略带伤感的意味,常用于表达对人生短暂、岁月流逝的感叹。 |
二、常见用法举例
1. 杜甫《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的“百年”可理解为“暮年”,表达了诗人晚年漂泊、身体衰弱的境遇。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虽然不是直接使用“暮年”,但整首诗体现了对生命循环、时光流转的深刻感悟。
3. 现代文学中的使用
在现代文学中,“暮年”常用来描写人物在晚年时的心理状态,如孤独、回忆、对过去的反思等。
三、与相近词的区别
词语 | 含义 | 与“暮年”的区别 |
老年 | 一般指年纪大了 | 更偏向于客观描述年龄,不带感情色彩 |
晚年 | 人生最后阶段 | 与“暮年”意义相近,但更强调时间上的终点 |
中年 | 人到中年 | 介于青年与老年之间,不涉及晚年 |
四、总结
“暮年”是汉语中一个富有诗意的词汇,常用于表达对人生晚年阶段的思考与情感。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心境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它常常承载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
通过了解“暮年”的含义与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在现代生活中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