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哑嘲哳难为听读音和解释】在古文阅读或诗词赏析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它们不仅发音复杂,意义也较为晦涩。其中“呕哑嘲哳难为听”这一句便是典型例子。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与读音,本文将从读音、释义及语境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呕哑嘲哳难为听”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曲终人散空愁暮,江州司马青衫湿。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有山歌和村笛的声音,但那些声音却嘈杂刺耳,难以入耳。诗人用此表达对琵琶声的赞美,同时反衬出其他音乐的粗俗与不雅。
其中,“呕哑”、“嘲哳”均为拟声词,形容声音杂乱、低沉、不悦耳。而“难为听”则是说这些声音让人难以忍受,无法欣赏。
二、读音与解释表
成语/词语 | 拼音 | 注音 | 解释 | 语境说明 |
呕哑 | ōu yǎ | ㄡ ㄧㄚ | 形容声音嘈杂、混杂 | 多用于描述乐器或人声的杂乱 |
嘲哳 | cháo zhā | ㄔㄠˊ ㄓㄚ | 形容声音细碎、刺耳 | 常用于描写不和谐或令人烦躁的声音 |
难为听 | nán wéi tīng | ㄋㄢˊ ㄨㄟˊ ㄊㄧㄥ | 难以入耳、难以忍受的声音 | 表达对某种声音的不满或反感 |
三、扩展说明
1. 文学背景
“呕哑嘲哳难为听”出现在《琵琶行》中,是诗人对比琵琶乐声与其他民间音乐的描写。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琵琶演奏的艺术性与高雅之处。
2. 语言特点
这些词语多为拟声词,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听觉效果,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3. 现代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用“呕哑嘲哳”来形容噪音大、杂乱的声音环境,如工地施工、交通拥堵等场景。
四、结语
“呕哑嘲哳难为听”不仅是对声音的描写,更是对艺术审美的一种体现。通过了解其读音与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语言魅力与文化内涵。对于学习古文或研究古典文学的人来说,掌握这些生僻词汇是非常必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