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的解释】“当仁不让于师”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面对仁德之事时,即使是老师,也不应该退让。强调了在道德和正义面前,个人应当勇于承担,不应因身份地位而有所回避。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仁”的重视,也反映出孔子对于道德责任的坚定态度。它不仅适用于师生关系,更适用于所有社会关系中的道德选择。
“当仁不让于师”强调的是在面对仁德、正义之事时,不应因为对方是老师而退缩或谦让。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邪恶时挺身而出,坚守良知与正义。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 |
原文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字面意思 | 面对仁德之事,不应让给老师 |
深层含义 | 在道德和正义面前,不应因身份而退让 |
儒家思想 | 强调“仁”的重要性,倡导积极担当 |
现代意义 | 鼓励在面对不公时勇敢站出来,坚守原则 |
适用范围 | 不仅限于师生关系,适用于所有社会关系 |
通过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道德责任,做到在关键时刻不退缩、不逃避,做一个有担当的人。